展覽除了形式 還留什麼?

策展人 郭明福

一個成功的展覽,除了邀請名家大師參展開幕,如盛大聯展般陳列一些「既定印象作品」的固定形式外,還能留下什麼?「水彩的可能」希望提供的答案是「開發臺灣多元的水彩新樣式」與「提供參與者互動進步的空間」。

水彩是桃園城市的印象標誌

2017年起至今,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有計畫地規劃籌辦「活水」和「水彩的可能」兩個大型水彩展,似乎已經將水彩這個「全民美術媒材」推廣到臺灣各地,成功地吸引藝術界的關切與注目,也成為桃園城市的印象標誌。

早期臺灣水彩,固守透明英國風為師的貴族傳統觀念,排斥其他媒材的介入,限制水彩的發展,導致不透明水彩和壓克力水彩等作品不被接受,非寫實的抽象藝術被形容成「畫不好的人才走的路線」。然而到現在經過大家的努力,臺灣多元價值被建立,不同風格面貌的水彩都可以被肯定,所有喜歡畫水彩的人,不管程度如何都被鼓勵;並且融入國際現代藝術的風格,創造共贏共享的新時代。此刻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正扮演著燈塔的角色,導引良性互動的臺灣核心價值,完成「全民水彩正義」的時代任務。

廣納百川的桃園水彩多元樣式

桃園是臺灣迎接世界的門戶,延續了許多傳統,也接納了許多現代,是六都當中最接近國際、最貼緊世界、最年輕的城市。它像一扇門窗,往外可以一窺國際,往內可以延續傳統,吸引著懷抱夢想的新一代到桃園發展圓夢,像大海廣納百川一樣。

以廣義寬容的解釋來定義水彩,並非否定傳統藝術,而是反映時代潮流,因應時代美感與價值的變化。加入現代藝術的自由創作精神,重建多元平等價值,讓每個個體都有機會探索並觸及自己內心的潛質。而「活水」與「水彩的可能」所標榜的「兼顧傳統與現代,寫實與抽象並存」的路線正好與桃園這個城市的印象不謀而合。

今年2020「水彩的可能」經過各界專家的推薦甄選,入選的37個水彩藝術家展出37種不同的風格,正反映了「廣納百川」這個理想。他們年紀從二十出頭的大學生到在畫壇上闖蕩四五十年的資深前輩,住家從臺北都會到屏東鄉村,分佈遍及全國的水彩藝術工作者,學歷從高職肄業到藝術博士,背景從非本科系畢業的素人畫家到大學美術教授,技法從極端寫實的傳統技法到現代抽象的心靈表現,媒材從傳統的透明水彩畫法到多媒材混合工法,這些多元的方向應證了「全民水彩」的目標,也落實了我們「肯定所有不同風格的藝術」跟桃園「適合各類人居住城市」的形象一樣異曲同工。

「水彩的可能」提供參展者進步的空間

為了探索討論什麼是「臺灣水彩」?「水彩的可能」參與者經過「展前交流會」,彼此切磋互動,擬定共同目標再開始探索與進行創作主題。

在交流會中,他們反覆探索水彩多元技藝,兼顧現代性與文化積澱,廣泛而深入地從其他畫家吸納精華。從實驗中尋找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密碼,打破模仿僵硬的思考路線,彼此衝撞出不同於原先自我的可能性。論述範圍更及水彩的不同角落,而非獨尊透明水彩畫法。並且能接納差異、鼓勵理解和包容,往更深更廣的方向,創作更精緻更有個人特色的作品,讓藝術家因為參與而有所突破。

探索史詩般的任務

「水彩的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以臺灣文化作爲展覽的架構,提供一個穩定和諧、共融多元、互勵互勉的學習環境。文化局藉由展覽周邊活動建立一個銜接論述與技法、銜接畫家與民眾的平臺,讓初學者與專業畫家有互動學習的機會。

本展除了展出一百多件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外,不同的藝術家們舉辦了六場的藝文講座、六場的示範教學、兩場交流座談會與一場作品導覽,並出版專刊,這些活動皆是無償對外開放。透過展覽與相關活動,激發一次又一次對美的觸探、一次又一次對水彩的想像,讓年輕創新的畫家串接對水彩有興趣的民眾,扎根、交流、薰陶臺灣的水彩文化。臺灣作為一個強調創作自由的社會,更應為具有爆發力的藝術家營造被社會看到的空間。而我們努力的就是一個穩定而可行的長遠規劃,兼具歷史厚度、主題性及實驗性,塑造水彩藝術成為博大精深的全民美術。

成就「水彩的可能」藝壇盛事,要感謝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鼎力支持,感謝提供精彩創新作品的參展藝術家們、協同策展人明爵博士、藝術評論撰寫文岳教授、與籌備評審的水彩專家們,感謝大家熱情融入,從不同的面向盡心盡力,一起合作完成這個活動。

這是史詩般的任務,我們正努力往歷史前進,探索更多水彩的可能。

Line-bar

寫給「水彩的可能」

策展人 洪明爵

「水彩的可能」是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暨多位臺灣水彩繪畫藝術前輩們共同努力促成的大展,特別是郭明福老師多方奔走、不辭辛勞,才能成就今日的局面。也感謝主辦單位及委員們的推舉,共同擔任「2020水彩的可能」策展人,讓我有機會與各位藝術前輩們學習。另外,要恭喜所有參展的37位藝術家,因為他們是經過全國各縣市的推舉,並通過7位委員以最客觀公正的投票方式產生,期待這些藝術家們能夠重新思考水彩的既有定義,並創造出更多不同水彩型態的表現。綜觀這次最終送件的作品質量,個人看到了2大希望與1個期待:

首先,眾所皆知,水彩是一種強調高度技法的媒材,除了創作時的濃、淡、乾、濕之外,材料及時間的掌握、區域以及氣候因素都可能是影響結果的變因。而這次參展的作品中已可以看到臺灣水彩畫在技巧上的成熟度,絕對是國際級的水準,甚至人像的精密表現已直逼古典大師安德斯.佐恩(Anders Zorn 1860-1920),而風景與靜物寫實的表現能力也絕不輸給加拿大畫家卡羅爾.埃文斯(Carol Evans)。換言之,在水彩技巧的表現上,臺灣絕對可以跨出國門,站在國際的一線。

再者,由於臺灣學院體制強調素描的描繪能力,因此大多數的畫家都擁有不錯的繪畫基礎,也因為這個好基礎,在造型與結構的表現上就變得相當出色。這讓我想起30多年前看到查理斯.雷德(Charles Reid)水彩畫冊的驚豔與興奮,他的水分掌控能力、顏料顆粒的特質運用,以及人物線條輕柔又浪漫的轉折都讓人看了拍案叫絕。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人物畫示範過程,分成4張,每一張皆從頭畫起,一氣呵成的水分濃度掌握,至今難以忘懷。這種非相機之眼,難以取代的繪畫造型風格,在這次的展出中也有不少令人驚豔的出色表現。

最後回到一個水彩大時代的議題上,由於水彩繪畫入門需要有很多技巧相互輔助,因此部分人會過度地在意水彩技法的表現而陷於描繪性的泥淖裡,炫技、色彩表現、浪漫氣氛的營造便成了主要的創作目標。對於藝術的精神性與當代性議題相對地忽視,無法與時俱進提升水彩創作的藝術涵量。以藝術精神性的面向為例,美國魏斯(Andrew Nowell Wyeth,1917-2009)的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創造了一股遠離人因的空靈境界、大時代底下時空凝結的孤獨感,唯有置身其中才能擷取到這樣的表現靈感。英國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 1851)的作品追逐大氣的脈動,連空氣中散發的乾溼度都可以感受得到,這絕對是他用心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才能瞭若指掌的表現著大自然空氣磁場之間的相互牽引。因此,視覺的、心理的以及當代性的層面都是藝術創作上必須面對的重要項目。離開畫室,走入田野,踏查環境的脈動是身為一位藝術家不可少的必要條件。至於有沒有將水彩創作在畫布、紙箱或是木板上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創作上的深刻罷了!真心期待一個充滿心靈饗宴的水彩大展。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