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彩的可能,展望無限的創作

藝術評論、獨立策展人  陶文岳

前言

當我們翻閱臺灣美術史發展篇章,有關臺灣最早的水彩畫教學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 1945);從1907年開始,他曾兩度 (第一次1907~1916,第二次1927~1932)到臺灣並先後擔任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和臺北師範學校圖畫科教師。而臺灣第一代著名畫家包括:倪蔣懷 ( 1894~1943 )、陳澄波 ( 1895~1947 ) 、廖繼春 ( 1902~1976 )、李梅樹 ( 1902~1983 ) 、李石樵 ( 1908~1995 )、藍蔭鼎 ( 1903~1979 )、李澤藩 ( 1907~1989 )等皆是他的學生。在石川欽一郎的熱忱教學與鼓舞下,還成立了臺灣最早的畫會團體:「七星畫壇」(註1) 和「臺灣水彩畫會」(註2)。

石川欽一郎可以說是臺灣最早水彩畫教學與推廣的奠基者,同時也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和臺灣學校美術教育的開創者。水彩作為藝術創作的媒材之一,使用畫筆將水彩顏料加水調和即可在紙上創作,因為攜帶輕便,對喜歡藝術創作者來說,比起油畫需用調和油在畫布創作的技法更容易上手。而早期水彩畫家著重於靜物與風景寫生為主,這可以從第一代臺灣前輩畫家遺留下來的水彩作品內容中看出端倪。

註1:「七星畫壇」是臺灣最早成立的美術團體,在臺北師範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鼓勵推動下成立於1924年,包括畫家:倪蔣懷、陳澄波、陳英聲、陳承藩、藍蔭鼎、陳植棋、陳銀用等7人組成。他們自比臺北郊外的七星山,取其「七星」之意,就是「七星畫壇」的由來,畫會歷時4年於1929年解散。

註2:「臺灣水彩畫會」成立於1927年10月,由石川欽一郎、石井柏亭、真野紀太郎、三宅克己、倪蔣懷、藍蔭鼎、片瀨宏7人發起,實際指導者是石川欽一郎。畫會歷經1927~1933,共7年,因石川欽一郎回日本而結束。

灣的水彩黃金時期

臺灣的水彩畫真正進入所謂的水彩「黃金時期」,要落在1975到1990年間,一方面在70年代,由於臺灣的鄉土寫實運動興起,受到美國懷鄉寫實大師安德魯.懷斯(Andrew Wyeth,1917~2009)的影響,臺灣畫家對經濟起飛,許多鄉村城市化後,面臨了農村景色消失的危機意識,而當時臺灣的省展與國展得獎題材也環繞在這些鄉土議題上,使許多畫家、藝術系大學生均投入了鄉土寫實風景的寫生和創作,可說是水彩寫實的榮景時代。而水彩媒介的突破在90年代後,隨著留學海外的藝術家大量回國,也帶入了西方新觀念,水彩融入和增加了許多創作的表現手法,可以說當時臺灣稱得上是「水彩王國」。過了2000年後,水彩畫會展覽蓬勃發展,許多展覽常見水彩畫突破尺寸限制,為了創作需要甚至朝更大尺寸邁進,另一方面在美術館的展覽中,大尺寸的水彩畫展出並不比油畫遜色,加上科技網路全球化的便捷交流,這些均提升了水彩的多元發展方向,也是水彩畫朝當代性和全面性創作的來臨。

水彩創作再攀高峰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在2017年、2019年相繼推出「活水—桃園國際水彩展」,邀集了國內外水彩名家參與展出,無論是題材與內容均較從前的水彩展覽跨越了一大步。2018年舉辦桃園水彩藝術展「水彩的可能」呈現了推廣水彩創作多元化的企圖心,這次「2020水彩的可能」主題集中在「培養國內新一代水彩菁英,研發水彩超越傳統表現之可能方向,強調多元價值與改革創新,做更深更廣的水彩扎根工作。」而舉辦國內與國際的水彩展輪流展出,也就是一年舉辦國內水彩展,隔一年則舉辦國際水彩展,相互展覽呼應和對照,這樣形成了以雙年展形式發展的規模,朝雙向並進地推廣水彩藝術的舞臺。

今年2020「水彩的可能」由郭明福與洪明爵老師共同擔任策展人,這確實是國內少見的大型水彩展覽,主要是策展主軸,要兼具當代視野的企圖心與實驗性,還要兼顧水彩本身學術性研究與創作新思維、新觀念的開啟,與一般所見僅單純的舉辦水彩展覽和官辦水彩比賽有很大的區別,其中最大的不同點,它特別舉辦「展前交流會」,由參展水彩畫家們分享每個人的創作成果,而藉由彼此交流,還可調整未來參展作品;水彩交流會與互動,為的就是廣開視野,對個人的創作展覽和經驗有很大的幫助。另外,邀請的水彩畫家,風格多元豐富,參展者資格的嚴格要求,除了需持續在水彩領域長期創作外,不侷限於傳統風格與技法表現,挑選的重點著重於具實驗性、創意性和特殊技法的表現,且在國內水彩領域中有傑出表現者,皆是挑選邀請參展的重點。今年邀請的藝術家有:王文琮、王怡文、古雅仁、余思瑩、呂如笙、李蘭琴、林致維、林煥嘉、林裕清、侯忠穎、侯彥廷、姚植傑、洪明爵、洪德忠、徐文印、張旭光、張宏彬、張明祺、張家荣、粘信敏、莊瑞賢、陳文福、陳秋瑾、陳登景、陳新倫、曾己議、游文志、童武義、黃希聖、黃俊傑、黃灑淑、劉哲志、劉晏嘉、賴永霖、羅宇成、羅展鵬、蘇同德共37位,均為當前臺灣水彩畫家的一時之精選。

對「水彩的可能」提問未來的創作發展方向

水彩被冠上「可能」?帶有疑問句的試探之意?它使用不是肯定的名詞,而是延伸創作去做多種「可能性」的結果推論、實驗與試探,當代藝術會由前衛藝術領域的發展走向當前跨域的整合,同樣的精神就是廣徵博引不同領域的創作。如同「素描」創作在當代,早已脫離了早年只是繪畫創作前的草稿練習,它朝向作品本身完整性的發展,而不是過往單純的素描創作,也可以直接就是作品的呈現。同樣的,水彩在當代的創作也走出過去傳統技法表現的藩籬,它不再僅是單純物像描寫、記錄,它的創作更多元的融入了個人創作的企圖。如同前述,要有新觀念和新思維的發展方向,從技法、內容、學術與意境豐富的多元表現,圍繞在以水彩為媒介創作下,延伸出什麼都有可能發展出的新氣象。

從此次參展的37位水彩畫家中,依照作品創作廣度與範圍,歸類整理出7種不同表現手法,包括:一、技法表現的蛻變。二、內容精神性的延伸。三、媒材的多元展現。四、回歸心靈的原鄉。五、寫實情境的再現。六、藝術性的張力表現。七、題材的新穎發展。

一、技法表現的蛻變

水彩技法需依賴水的調和表現,而畫家依據個人喜好,水分的多寡也呈現出不同的質感與氛圍。我們欣賞王文琮畫的馬,這是來自於藝術家對荒漠草原自由奔馳的嚮往,不管是近距離的凝視角度或是表現野馬在草原上的激烈奔騰,在他細膩的層次暈染,注重光影變化要求以達到最佳效果。王怡文創作的山海風景,乾濕罩染技法並用,朦朧中透出帶有裝飾性的意境效果令人著迷。劉哲志的水彩表現一種輕鬆自在的狀態,在他筆下所描繪的風景從不拖泥帶水,展現成熟洗鍊的技法與畫面大膽留白並置。呂如笙的創作無疑深具個人風格,同樣是水的媒介,他想表達一種穿透空間的城市之眼,鋼骨似的結構與層層堆疊透明的畫面層次,不侷限於水彩與水墨的融合。黃希聖畫的水彩畫,筆觸豪放大膽,在快慢技法表現下掌握水彩渲染特質,不論是描繪城市的雨中即景,或是菜市場與即興式的熱鬧場域,皆有其獨到手法,令人印象深刻。李蘭琴的筆觸大膽自由抽象,追求與捕捉「瞬間」與「靜止」的畫面,肌理層次豐富,不按牌理的創作章法充滿了感性特徵。

二、內容精神性的延伸

作品內容與技法表現向來是藝術創作者風格呈現發展的重要指標,藝術家選擇感興趣的題材來創作,從而研究發展出系列作品。侯忠穎一連串以手為題材的創作,除了掌握精湛的描寫能力外,重要的不是單純的手在視覺呈現下的普世樣貌,他是將視點停格於局部放大下的描繪,在光影氣氛烘托下,近距離手的紋路肌理呈現出奇妙氛圍和物我的本質性探索。張旭光的〈大菠蘿計畫〉是水彩系列發展的最佳寫照,同樣的將水果放大局部描繪,脫離了原來形象的辨識距離,反而呈現一種異化的表象特徵,帶有奇幻景象。賴永霖很重視繪畫直覺的感官表現,他捕捉住城市風景瞬間的物像與光影印象的交錯律動,用色大膽率性,在放逸表現中自然而成。張家荣所描繪的人物水彩畫具有細膩沉靜的畫面,不管是女性議題、或是對人性的關懷出發,皆來自於平時的細微觀察與研究,這也是他作品耐人尋味的地方。侯彥廷對人物神情的捕捉,向來大膽率性,以人與動物題材出發,所發展出的系列創作,帶有愛與關懷的情感,充滿人性的溫度。

三、媒材的多元展現

水彩打破單一性朝向多元材質創作表現,是此展努力推動的目標與理想,讓水彩作為西方材料的表現也能與油畫並駕齊驅,畫水彩的人口與創作愈來愈多,也讓水彩未來朝更學術性的發展。莊瑞賢的作品具有憂鬱朦朧的特色,抽象的筆調與肌理交錯,層次細微豐富,充滿詩意氛圍。游文志對創作的表現不拘一格,他喜歡大筆揮灑再小心收拾,顏色統一的調性具整體感特色。陳新倫對材質的表現敏銳,他總是在其創作的畫面中,掌握內涵、創意、對比與技法,融入不同材質呈現,包括拼貼或拓印,追求不同於其他人的創意思維。蘇同德的水彩技法向來純熟,如果只是單向的繪畫表現似乎不是他想傳達的唯一目標,他在水彩外還主動加入噴墨輸出、現成物鏡子和特別設計結合的不規則畫框呈現,為的是對水彩這一傳統素材大膽的實驗,在不同物質屬性碰撞中求取新經驗。

四、回歸心靈的原鄉

近年來在水彩藝壇快速崛起的劉晏嘉,作品展現自然植物的樸實風貌,同樣的對水彩技法熟稔,但令人驚訝的是大尺幅的作品,散發出繪畫的能量強度。陳登景不按牌理構圖的作品,總會習慣性的在畫面左上角加上音樂節拍器,當植物的圖像和節拍器產生某種視覺關聯,介於虛幻與真實之間,帶有測量和隱喻的辯證意涵。洪德忠水彩創作的特色,讓視角貼近花朵,花的形態因為距離發生變化,衍生出異樣細緻的美感造型,賦予花朵另類的審美經驗。常看到姚植傑在臉書發表寫生的水彩作品,運筆流動奔放而淋漓自然,這次展覽他除了提供系列寫生小品,另外還有較具實驗性裱貼棉布於紙上的水彩創作,說明他的技法多樣而富時代性。林裕清的作品不管是表現拉大提琴的音樂人物,或是自然田野、小溪的題材,似乎充滿了音樂性特質,觀其畫具有清新氛圍,頗有餘音繞樑之感。張宏彬的作品以溫室花園作為系列創作的主題,他擅長處理佈滿各種植栽的空間,虛實相映層次分明,在技法上也自由多元而豐富。林煥嘉創作總喜歡選擇夜晚城市的題材,在強烈的光影穿透下,營造一種類劇場式的氛圍,孤獨、疏離與異化的感覺,很有個人創意特色。

五、寫實情境的再現

寫實的精神與技法並融,向來是古典繪畫的精髓所在,中西方總有許多藝術家願意投入時間專研與挑戰,水彩畫自也不例外。陳文福的古典水彩技法,優雅嫻靜中透露出對歷史文物豐沛的幽思情境,在他筆下呈現的老建物、牛群與花朵,一絲不苟中呈現出洗鍊的時間刻痕而令人回味。古雅仁喜歡以花卉作為創作描繪的對象,他研究水分的運用,乾濕之間控制得宜,製造出朦朧的水彩效果,掌握稍縱即逝的時間性表現。羅展鵬的肖像畫創作向來是臺灣藝壇令人矚目的焦點,重要的是創作者胸有成竹的繪畫表現與態度,在自信揮灑中融入了淋漓盡致的技法而出神入化,將肖像繪畫推向另一個創作高度。黃灑淑喜歡耐心的以繁複筆調慢慢刻畫出庭園的自然風光美景,描繪那些帶有歐式風格的庭院,呈現陽光普照、花木扶疏,畫面充滿了溫馨之感。黃俊傑以人的系列為發展主軸,他擅長水彩重疊法細膩地畫出人物的表情與動態,帶有觀察與記錄的表現。粘信敏喜歡表現空間繁複的風景氛圍,在他的技法表現下皆井然有致,用色沉鬱與明快並重。

六、藝術性的張力展現

藝術性是專業畫藝術家應具有的特質,有臺灣現代繪畫先驅稱謂的李仲生曾說過:「任何藝術一定要有藝術性、邏輯性,這是基本要素。傳統西洋美術著重物的真實性,現代藝術著重精神的真實性。」余思瑩喜歡臨場寫生,她描繪生活周遭的風景人物,擷取精華與情感結合,帶有速寫式的趣味呈現,也充滿生命力的表現。羅宇成一連串有關海的系列水彩創作,從近景的波濤洶湧到遠景海的水天相連,不同觀察的創作,呈現視覺張力。洪明爵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同時也是參展者,他的作品以抽象的形式呈現,來自小琉球的成長經歷,對海的意念召喚特別感到強烈,他以圓形的結構與元素,表現水的存在本質,在畫面中顯示單純力度具當代繪畫的精神表現。

七、題材的新穎發展

題材一定跟隨著潮流發展而呈現不同的風貌,藝術家選擇與眾不同的表現,題材也是關鍵的根本之一。曾己議喜歡挑戰繁複的構圖與題材,這次參展作品來自國外旅遊的回憶記錄,透過餐廳櫥窗觀看琳瑯滿目物件的擺設,光影氣氛掌握恰到好處,是繁而不亂的視覺饗宴。陳秋瑾的創作與眾不同,她以飲食文化作為創意的表現,作品本身系列的排列方式具當代性,簡單的議題卻能發人深省而提供了另類觀看的視野。徐文印的創作不拘形式,隨著自己的感覺遊走,對於象物的描寫風格介於具象、寫意和抽象間,筆調雅致、層次豐富。林致維的作品自成一格,水彩創作皆來自於自我學習過程,與一般學院式畫家表現不同。他很注重光影與留白空間,用色典雅介於插圖式平面的構圖,卻也延展出獨特水彩風貌。很多簡單的題材在張明祺的慧眼下,原本不起眼的角落一隅,像堆放的水果紙箱或木箱,經過他再篩選構圖,顯現出不平凡的構思而耐人尋味。童武義的水彩創作也屬於多樣性,不侷限於題材與類別的限制,凡是值得表現的風景和靜物,在他的彩筆表現下皆具迷人的韻味。

藝術創作本就多樣而繽紛,2020.10.08~10.25,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舉辦的桃園水彩藝術展「水彩的可能」,除了展覽之外,為水彩而開的講座也是首開先例,由水彩名家分別擔任講師在桃園市的4所美術學校推廣與分享水彩創作,水彩藝術的扎根工作也將落實於其身上,一步一腳印,如同水的融入特質,水彩將能跨越時代迎向藝術新舞臺,我們樂見其成。